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同時著眼于未來,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這兩個階段目標,需要把握未來30年科技產業革命發展趨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通過產業創新保持國際引領、導向和控制地位,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化、智能化現代產業體系。
當前,全球創新活動日趨活躍,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與以往歷次科技產業革命不同,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的顯著特征是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深度發展及其與生物、能源和材料等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及群體突破,并促使產業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未來3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智能制造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和相互融合,將成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技術基點,推動產業向智能化、網絡化及綠色化方向演進和發展。
1.信息技術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地位將繼續提升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將推動人類社會由信息時代邁入后信息時代、智能時代。
2.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獲得突破性發展
基因測序、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分子靶向治療及遠程醫療等技術大規模應用,合成生物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
3.智能化和低碳化的新能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全球范圍內天然氣、核電、水電、生物質能、風能和太陽能等低碳清潔能源將大幅增加。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預測,到2050 年清潔能源份額會達到65%。
4.先進新材料技術得到廣泛開發和應用
以納米科技和量子點技術、石墨烯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展現出誘人的應用前景。
5.科技創新出現全球化、多極化趨勢
全球創新中心分布日趨分散化,創新生活實驗室、制造實驗室、眾籌、眾包及眾智等新型創新平臺和模式不斷涌現,創新活動呈現開放化、網絡化和集群化趨勢。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與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的交叉融合,將對全球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產生顛覆性影響。
1.三次產業高度融合、邊界模糊
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背景下,工業化和信息化、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產品生產過程和服務過程無法分割,傳統的行業界限將逐漸消失,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現代產業體系加速重構,傳統統計意義的三次產業結構數量比例關系將無法度量產業現代化程度。
2.“五化”成為現代產業體系新特征
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的推動下,現代產業體系發生重大變革,傳統產業加速升級,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并呈現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服務化和知識化發展趨勢。
(1)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著制造業產品、裝備、工藝、管理和服務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技術不僅會促進制造業發展,也將促進制造新業態產生。
(2)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的結合,使得制造業研發設計、產品生產及銷售管理等全鏈條網絡化,生產布局更加分散化、工廠規模更加小型化,引致產業鏈分工發生巨大變化。
(3)新材料、新能源技術和低碳技術在產業發展中廣泛應用,對減少產業發展的能耗和碳排放、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低碳化將發揮更大作用,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將進一步成為全球產業創新發展的方向。
(4)服務化不再單純是服務業比重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而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技術融合方面,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服務日趨重要,生產過程服務化趨勢增強。
(5)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將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并越來越依賴于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知識創新將推動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新的主導產業,使產業結構呈現出明顯的知識化特征。
3.生產方式、制造和服務模式加速變革
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背景下,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日益滲透融入到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的全過程,將推動產品的生產過程產生重大變革。
(1)研發設計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化日益明顯,設計環節和制造環節之間的時間縮短,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成本將大幅降低。
(2)個性化、定制化生產方式成為主流。人機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與3D打印結合形成的4D打印技術[2],將推動制造業由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方式轉變為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和綠色化水平,促進制造業向產業價值鏈高端邁進。
(3)全球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以及服務交易等資源配置體系加速重組,異地設計、就地生產的協同化生產模式將被廣泛接受和采用,制造業分享經濟、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精準供應鏈管理等將加速重構產業價值鏈體系。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四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工業制品出口國和制造業中心,正在從以制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變。自2010年起我國已連續六年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高鐵、核電、工程機械和通信設備等領域已具備全球競爭力,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骨干企業,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1.6%,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分享經濟、平臺經濟和協同經濟等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從工業化階段的經驗性判定指標來看,當前,我國總體上已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由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階段),完成工業化仍是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任務。按照工業化理論,不同工業化發展階段受不同的要素驅動,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投入,而工業化后期階段則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活動。這意味著未來30年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驅動下,伴隨技術創新的大規模爆發,我國工業化進程將加速推進。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通過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實施新型再工業化戰略,以及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使工業化先行地區帶動工業化后發地區,推動落后地區工業化加速趕超發展,進而實現整體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預計2030年前后,我國將在總體上完成工業化并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因此,未來30年,我國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的重大機遇,以世界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為目標,以全面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為著力點,構建知識化、智能化和服務化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1.戰略部署
未來30年,要通過實施“信息化引領、智能化崛起、綠色化轉型和服務化融合”四大戰略,以更快的速度、更科學的方式、更低的風險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1)信息化引領戰略。未來30年,隨著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和超加速發展趨勢,我國將從“信息化支撐工業化”階段邁向“信息化引領工業化”和“信息化主導”階段。要堅持以現代化為目標、工業化為基礎、信息化為主導,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納米材料、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技術融合,拓展信息技術應用空間,帶動產業創新能力、質量和服務水平、品牌影響力和國際規則主導權全面提升,推動中國工業由2.0和3.0向4.0和更高形態躍升。
(2)智能化崛起戰略。順應信息化和新技術融合發展趨勢,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發展,加強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加強機器學習、智能機器人和人際交互等前沿領域研究,推動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智能機器人及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產品和設備應用,促進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以智能化為支撐的大國崛起戰略。
(3)綠色化轉型戰略。順應能源革命和綠色革命發展趨勢,加快高效節能技術、互聯網與分布式能源技術、智能電網與儲能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等技術研發,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構建綠色能源供給體系,解決能源消費瓶頸問題。推動產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實現產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
(4)服務化融合戰略。順應工業化社會向后工業化社會轉型的經濟服務化趨勢,推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深入融合發展,形成現代農業、工業與服務業良性互動發展格局。防范金融化、制造業空心化等先行工業化國家出現的問題,實施“新型再工業化”戰略,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服務型制造向專業化、協同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改造提升制造業產業鏈、價值鏈,引領服務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大力培育知識型、網絡型和分享型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發展品質和效益,全面實現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
2.發展方向
工業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未來30年,在我國全面完成工業化并逐步邁向后工業化階段的過程中,要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圍繞制造強國建設,構建與后工業化階段相適應的知識化、智能化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1)構建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新型制造體系,推動制造強國建設。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戰略,以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和綠色化為方向,全面推進制造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一是強化智能制造發展,推動信息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產,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塑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3]。二是大力發展眾包設計研發、網絡化協同制造、云制造和分享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構建開放創新的制造業互聯網生態系統,增強對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和需求鏈的整合能力。三是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入融合、協同發展,強化創新和知識資本的價值創造與整合運用,大力發展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服務、個性化定制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等,推進服務型制造發展,促進制造業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和效率提升。四是加快新型綠色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開發應用,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低碳化,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加快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構建綠色能源體系。
(2)構建知識型、網絡型、分享型服務業新體系,推動服務經濟大發展。準確把握后工業化社會的特點,面對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轉型的大趨勢,構建知識型、網絡型和分享型服務業新體系。一是大力發展以科技服務業、“互聯網+”和信息服務業為代表的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知識型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向高端化發展,實現從現代服務業向知識型服務業轉型。二是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服務業態和平臺,推動網絡集成服務創新,實現服務內容標準化、服務流程系統化、服務人員規范化和服務資源社會化,提高服務效果和質量。三是順應分享經濟發展趨勢,推動住宿、餐飲、交通、教育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以及旅游領域分享型服務新業態發展,積極拓展分享型服務業新領域,優化社會資源配置,著力滿足新一代中產階級服務消費需求,促進服務經濟大發展。
(3)推動精準化、網絡化及生態化農業發展,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推動農業精準化、智能化、網絡化、生態化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一是大力發展大數據與農業相結合的精準農業,利用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推進精準耕種、精準灌溉、精準病蟲害防治和精準銷售等,提高農業作業的精準化、高效化。二是利用“互聯網+農業”思維整合耕地、播種、施肥、收割、存儲、育種和銷售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技術和信息,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網絡化升級。三是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利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推進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的發展,著力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4)以知識、信息作為驅動要素,構建創新型、融合型產業新體系。在推動新型制造業、服務業和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要順應產業融合趨勢,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創新能力為導向,將信息、知識等要素更多地注入到傳統產業體系中去,強化不同產業滲透、融合和知識技術創新對產業創新的作用。一是加快推動產業間和產業內融合發展,推動功能集成、商業模式和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具有知識化、智能化和服務化特征的新型產業、新型模式和新興業態。二是推動高新技術及其相關產業向其他產業滲透、融合,培育新的產業形態。三是以培育創新型融合企業為主體,構建有助于產業融合發展的自主創新體系,為融合型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亞力克·羅斯. 新一輪產業革命——科技革命如何改變商業世界. 中信出版社,2016.
[2]白春禮. 創造未來的科技發展新趨勢. 人民日報. 2015-07-05.
[3]路甬祥. 中國智造與中國創造. 全球化,2016,(9).
(作者單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8.01.009 ■ 編輯:張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8225db0102vs79.html
電話:0352-7990089
網址:http://www.97429.com.cn
地址:大同市太和路西299號大同科技園區研發中心大樓三層